近年來,若羌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讓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為目標,立足實際,先行先試,大力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各族干部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引育齊抓強師資,優化教育隊伍建設
若羌縣中學以“絲韻若中立本行遠”為辦學理念,構建“三本六立”課程體系。依托邢若“援疆共建”、兵地“聯合辦學”,選派10名骨干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參加巴州教育聯盟第五集團龍頭校各類教研活動,常態化開展每周教研、同課異構和“塔東南”兵地聯片教研等各類教學經驗交流活動,對優秀的教學經驗和成果進行推廣應用,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構建“教壇新秀—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教師”成長體系,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修訂完善教師績效考核方案,推行全員績效考評制度。堅持職稱評聘向班主任、一線教師、骨干教師傾斜,教師教學活力不斷激發。
深化內涵強品牌,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若羌縣第一小學緊密結合“樓蘭虹”校園文化,精心打造“虹·領”黨建品牌。以“虹慧管理”“虹融德育”“虹智課程”“虹趣課堂”“虹彩師生”“虹美校園”和“虹橋家校”七大載體為實施路徑,推出“德行彩虹課程”“智慧光譜課程”“體魄陽光課程”“美育星河課程”和“勞技云錦課程”,通過體驗式學習、綜合實踐、多元評價等方式,將立德樹人、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研發小初高一以貫之的“愛+”研學課程體系,科學評估校外研學活動課程資源、綜合校內外教育優勢,按照行前課程、校外實踐課程和行后課程進行課程設計,研制高質量研學手冊,多方面、多視角進行課程評價與總結,多渠道實現育人鑄魂。
黨教融合強管理,打造師生成長路徑
若羌縣第二小學以“紅棗樹”為主題校園文化,將紅棗樹“四不爭”精神溶于學校各項活動中,系統創設“棗娃好少年”德育評價體系,構建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的三維評價方式,設置“棗謙謙”“棗聰聰”“棗壯壯”“棗美美”和“棗勤勤”五類榮譽勛章,每學期評選出“棗娃好少年”并授予榮譽勛章,進一步完善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打造黨建特色之“梅花開”“荷花開”工程,扎實推進若羌縣“強師計劃”,常態化開展崗位大練兵。近兩年累計培養中層管理干部7名,培養州級骨干教師2名,縣級骨干教師18名。深入開展“最美教師”“優秀教育團隊”評比評選活動,開展作風提優、能力提升、工作提質專項活動,持續強化教職工政治素養及專業素質,堅持開展師德師風警示教育,建立師德師風個人檔案,進一步規范教師職業行為,全面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多彩社團強素養,賦能學生茁壯成長
若羌縣第三小學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特色發展之路,依托“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傳統節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活動的全過程。通過入學軍訓、活力大課間展示、“沙棗花開”社團展演、“一二·九”運動會等校園文化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開設足球、籃球、跳繩、拳擊、戲曲、扎染、書法、舞龍、武術、剪紙、笛子、浮雕等社團,近年來,學校足球隊榮獲州級第三名、縣級第一名;跳繩隊榮獲州級團體第四名、縣級團體第一名;籃球隊榮獲縣級第二名;拳擊隊榮獲州級2枚金牌、2枚銀牌、3枚銅牌,戲曲文化社團節目《戲曲薈萃》被學習強國平臺、州、縣級媒體報道,有效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特色課程強內涵,助力學生多元發展
若羌縣城西新區學校以“玉潤”育人功能推動文化潤疆工程,打造“玉潤·紅心”黨建品牌,以書法藝術作品為表現形式,營造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墨香校園,成功舉辦若羌縣第一屆“桃李杯”師生現場書寫大賽,獲獎師生12名,1名教師獲得州級三等獎并加入自治州書法傳統文化工作室,師生校園文化生活得到豐富。注重特色課程開設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開設建筑模型類、航模類、電子積木機器人等多個科技社團項目,先后榮獲自治區、自治州級榮譽,充實豐富學校科技教育成果。
若羌縣將著眼長遠發展,堅持以優質均衡為主線,在做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做好資源共享文章,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城鄉一體發展,更好滿足群眾對“上好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