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
維吾爾族,原名回紇、回鶻,隋唐時期,若羌就有少數回鶻人定居,唐會昌元年(841),回鶻大規模西遷后,一大批回鶻人遷入若羌境內定居,境內原有的土著羅布人及其他部族則逐漸為回鶻所融合。
宋代,若羌維吾爾族人被稱為黃頭回鶻,屬于闐王國統治。
元代,稱撒里畏吾,“撒里”意思為“黃色”,元政府設曲先答林元帥府,由管軍元帥、蒙古族扎刺臺氏兀渾黎統轄若羌維吾爾族各部。
明代,在原撒里畏吾各部設安定、曲先、阿端等衛,皆稱畏兀兒。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元朝宗室寧王卜煙貼木爾使其府尉麻答爾等朝見明太祖,并獻貢物,太祖大喜。次年,明政府置安定、阿瑞二衛,封卜煙貼木爾為安定王,若羌維吾爾族和蒙古族各部屬安定王統轄。明正德年間(1506~1521),蒙古大酋亦不刺阿爾禿廝侵據青海,縱掠鄰境,安定衛遭受動亂,遂殘破,阿端、曲先二衛因屢遭戰亂,部眾散亡,若羌維吾爾族人口因此銳減。
明末清初,若羌為準葛爾汗國的領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在若羌縣設阿奇伯克,統治當地維吾爾族人民。18世紀50年代,和田、于田和喀什等地的一批維吾爾族人陸續遷居若羌。清同治十年(1871),境內瓦石峽綠洲被維吾爾族農民重新開發,維吾爾族人口逐漸增加。光緒十六年(1890),清政府在若羌設撫輯招徠局,招徠吐魯番、于田等地維吾爾人300多戶來若羌開渠墾荒。光緒二十七年(1901)春,一批維吾爾族人口遷入若羌瓦石峽開荒定居。至清末,若羌維吾爾族人口已發展到4000人左右。
二、服飾
民國以前,若羌維吾爾族男子穿著與外地維吾爾族人略有不同,常年愛穿著黑色或白色土布長袍。羅布人多穿以羊毛線自織的長大衣,系腰帶,膝下用不染色羊毛織物纏腿,腳下穿的是專門用牛小腿皮制作的“曲魯克”(里面裹氈片),頭戴氈片帽,冬季則常穿不掛里面的老羊皮襖,高腰氈筒?!捌ぢ椤碧厣怀?,另具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成年男子喜穿無襟、無扣、無領、過膝的長大衣,大衣一般用黑色或白色土布面料。腰間常系花布會帶,腳穿高筒皮靴或氈筒。精致的小匕首掛在腰上,或插在毛筒里,頭戴斗帕(繡花的小圓帽),襯衫多為用白色花條絲綢做的套頭衫,尤其是大翻領兩旁繡有花紋的襯衫最受小伙子們的喜愛。女子則喜歡“虧乃克”(連衣裙),上身開口、寬大、套頭、過膝長的連衣裙,得、以用艾得利斯綢布料做成的為最好?!疤澞丝恕笔敲總€成年女子四季必備的服裝。女子四季都戴方形頭巾,或藍或綠,也有戴“斗帕”的,女式上裝款式多為大翻領,領口處顯露出自己喜歡的襯衣、毛衣和項鏈。這些裝束至今未變,只是衣料質量和花色更加考究而已。
解放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子的服裝款式起了變化,特別是城鎮青壯年的服裝緊跟市場流行時髦服裝的潮流而變化。不少人頭戴鴨舌帽,腳穿尖皮鞋,身著中高檔西裝。春冬兩季,穿各色風衣和黑灰色短呢大衣的也很多。
耳環、手鐲、戒指和項鏈尤為婦女們所喜愛,尤其是耳環,更受婦女們的表睬。所有小姑娘,從六七歲便穿耳眼,多戴銅環。成年后,依經濟條件,改換金質或銀質耳環。手鐲、項鏈和戒指等首飾的偑戴與耳環相同。女人流行的美容習慣是把眉毛畫連一線,且從小就畫眉毛。
每適節日,男女老少都趕制新衣,從頭到腳穿戴一新,走親串友,互慶節日。
三、飲食
若羌縣維吾爾人以面食為主,也喜吃大米做的抓飯,但因種稻面積甚微,所以吃得不多。副食以牛羊肉為主,雞、鴨、魚較少,忌食豬、驢、狗及猛獸的肉,忌食各種動物血以及死禽死畜肉。調料以鹽、醋、小茴香和辣椒為主。飲料是茯茶,每日必飲,也喜歡牛奶、羊奶。
1、主食類有馕、蘇油喀食(帶湯的翰面),拉面、揪片子面、湯面、曲曲來(餛飩),油塔子、烤包子、樸勞(抓飯)。
近年來,維吾爾族與漢族在飲食方面互相借鑒;米飯、饅頭等食物已進入維吾爾族家庭。
2、菜食類“庫爾達克”(煮連骨肉)是傳統菜。也有炒菜,諸如炒雞蛋、皮牙子炒肉、炒羊肝、炒雜碎等。在炒菜中,每菜和有皮牙子。
3、小吃類有烤羊肉(又名喀瓦卜,一種是烤全羊,一種是烤肉串)、涼粉、羊雜碎(一種是煮涼拌,一種是把大米、胡蘿卜和小塊肉等灌入羊腸,或灌面肺,一同煮熟后涼拌)。
4、飲料有茯茶(維吾爾族人常用的飲料,一年四季皆有,一日三餐俱備),酸奶子、木熱吉。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