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堪稱新疆的又一“火洲”,晝夜溫差極大,年平均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出5攝氏度。尤其是每年6、7月,氣溫常在40攝氏度以上,地面溫度常在70攝氏度以上,最高地表溫度比吐魯番創下的全國最高紀錄82.5攝氏度還要高!這里的年降水量通常為零,也就是滴雨不下,年蒸發量卻高達2600多毫米。在羅布泊地區極少能看到白云,天空中除了一輪紅日就是藍藍的一片。空氣灼熱得象要蒸烤一切,平均空氣濕度僅為百分之一,比號稱“火洲”的吐魯番還要低5個百分點。全天空氣濕度為零的日子在這里并不新鮮。羅布泊還是一個狂風肆虐的地方,每年1到6月,六級以上的大風接連不斷,一刮就是三、五天。大風起時沙塵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令人膽戰心驚。除非經驗老道的行家,有充分的設備保障,任何人都不可輕舉妄動挑戰羅布泊。因為在這里一般人的方向感很差。面對一望無際廣袤空闊的鹽漠,即使有羅盤也沒有任何突立 的兩個參照物定線交叉來確定你所處的位置。依靠太陽和北斗星定位這一招根本不起作用。高低不平,千篇一律的鹽殼,使你的腳步不由自主地偏離了方向。1996年6月中旬,著名旅行家,人稱當代徐俠客的余純順,孤身徒步挑戰羅布泊湖盆就因走錯方向,錯過事先設定的給養供應點,同接應隊伍失去聯系,最終因高溫脫水而魂斷羅布泊。同樣在16年前,也就是1980年的6月,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因獨自一人離開隊伍去找水源而失蹤。羅布泊當時地表的高溫讓軍隊從上海調來尋找彭加木的軍犬也不敢四肢落地,零濕度的空氣也讓軍犬喪失了嗅覺。今天很多旅行團以先進的衛星導航儀、電臺、沙漠車為先導打破了“六、七月不進羅布泊湖盆”的極限。然而,歲月如煙云散去,萬古滄桑卻留遺痕,人們的共同感受是:絕域羅布泊,依然充滿荒涼恐怖,兇險神秘。公元4世紀末,東晉隆安三年(399)時,東晉高僧法顯對這一地區的情景描寫到“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為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至此,羅布泊地區已淪為“死亡之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