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若羌概況
若羌縣地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東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東經86°45′-93°45′,北緯36°-41°23′。西接且末,北鄰尉犁縣及鄯善縣和哈密市,東與甘肅省、青海省交界,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縣境東西寬570公里,南北長580公里,距烏魯木齊市908公里,距庫爾勒市444公里,是內地進入新疆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若羌縣行政面積20.2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縣,相當于三個愛爾蘭,近似十個科威特的面積,約相當于2個浙江省或2個江蘇省的面積。 截止到2012年底,全縣總人口62160人,主要由維、漢、回、東鄉等19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占41.73%,漢族占58.27%。
若羌縣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簡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全縣轄兩個管委會、四鎮、四鄉、一團場,即祁曼管委會、羅布泊管委會、若羌鎮、依吞布拉克鎮、羅布泊鎮、瓦石峽鎮、鐵干里克鄉、吾塔木鄉、鐵木里克鄉、祁曼塔格鄉、農二師36團。
若羌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曾經是多種文化交流、互化、傳播的孔道,又一度是最開放的地域之一。若羌縣境內共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自治區級保護單位5處,分布著樓蘭古城遺址、米蘭古城遺址、小河墓地、神秘的羅布泊,素有“歷史文化長廊”的美稱。
若羌縣光熱資源豐富,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塔里木盆地東部,屬典型的暖溫帶荒漠干旱氣候,是世界同緯度最干旱地區之一,冬季寒冷少雪,夏季酷熱少雨,風大塵多,日溫差懸殊,近十年來年平均氣溫12℃,夏季35℃以上高溫日多達65天,年平均降水量31.2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902毫米,無霜期198.7天,是開發高檔特色林果產品的理想之地,若羌紅棗、甜瓜享譽全國。
若羌縣礦產資源富集,發現的礦產資源種類51種(亞種),主要有鉀鹽、銅、鉛、鋅、鎳、鎢、錫、金等,特別是鉀鹽已具備成為世界級鉀鹽生產基地的資源潛力,坡北鎳礦資源儲量在新疆乃至全國所處的地位都十分突出,被譽為新疆的“聚寶盆”。
若羌縣奇異的自然景觀數不勝數,風光旖旎變幻莫測的魔鬼谷,中外罕見的高山陰陽湖泊—鯨魚湖,三泉一線的高原沙子泉,千姿百態的巖溶地貌,海拔超過4000米的世界最高的庫木庫里沙漠,舉世聞名的羅布泊,撲朔迷離的雅丹地貌等,既是極好的旅游資源,又有極大的科研價值;橫亙荒漠綿延百余公里的天然綠色走廊,全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動植物王國—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唯一的羅布泊野駱駝保護區等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成為人們向往之地。
第二節 國之瑰寶—若羌和田黃玉
我國被世人稱為“玉石之國”、“玉器之邦”。和闐玉是中國玉的精品,古人奉為寶物,稱之為真玉。今人視為國寶,推為“國石”。中外專家學者非常崇拜,譽為世界軟玉之冠。
若羌黃玉,是指黃色的和田玉。“玉,石之美者”。《本草綱目》 記載:玉有潤心肺、養五臟、柔盤強骨、利血脈等功效。黃玉作為新疆和田玉的四大主色玉之一,晶瑩剔透、柔和如脂,質地細膩、滋潤,以色黃正而驕,潤如脂者使其身價不匪,它稀有罕見,是玉中的珍品。
黃玉是極為珍貴的軟玉品種。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就有“玉以甘黃為上,羊脂次之;黃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為偏色,時亦有之,故而令人賤黃而貴白,以見少也……”這無疑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上等黃玉出產較少,身價在羊脂白玉之上。色澤純正的黃玉是玉材中最名貴的一種,材料極其難得。在清代,由于黃玉為“皇”諧音,又極稀少,一度經濟價值超過羊脂白玉。
黃玉溫潤、細膩,其聲若金磐之余音,絕而復起殘聲遠沉,徐徐方盡。他最具中國文化,像一位世家王子,翩然而處變不驚。他成熟內斂,不事聲張,謙虛和順的外表之下,充滿生氣卻又那么堅定不移。無論在秦歌漢賦還是唐詩宋詞中,他都那般光艷照人,從未在光陰更替中失色。
黃色似金,大地的顏色,火焰的光彩,被佛教和帝王們視為神圣的顏色。黃玉除獨有的莊嚴華貴的色澤外,在我國古代,黃色代表王者之色,并為宗教所用,有崇高、華貴、威嚴、神秘之感。黃色被認為是陽光和大地之色。如后漢劉熙的《釋名》:“黃,晃也,猶晃晃,像日光色也。”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說文》:“黃,土之色也。”象征著能使萬物生長的陽光和土地,受到人們的崇尚。黃色與黃金同色,又讓我們想到“古來金玉系良緣”之說,黃玉似乎融合了金與玉的天性,使其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更深的文化底蘊。
黃玉硬度大,達到6.5,質地細膩,韌性強,具有典型的油脂光澤,精光內蘊。通俗地說,就是要像雞油,油油的,糯糯的,酥酥的。
黃皮沁籽料能稱為黃玉的必須是里面的肉質也被沁色為黃色,內外色一致,不露白、黃色不是由外向內變淡的才能稱為黃玉。否則就是黃皮籽玉。
一般而言,黃皮沁籽料的黃玉較為常見,黃玉原生籽料則稀少得多。兩者的區別在于硬度和皮色。黃皮沁籽料的硬度要遠低于黃玉原生料,也低于一般的仔料。黃玉原生籽料除了玉質是黃色之外多半帶褐色皮或紅皮,而黃皮沁籽料的黃玉則內外色調統一均為黃皮色。
黃玉產于新疆昆侖山、阿爾金山一帶的若羌、且末地區,極為稀少,產出塊度也較小, 和田黃玉主要有淡黃、甘黃至黃閃綠色。黃玉的顏色一般比較淡,黃色鮮艷,濃艷的極為罕見,優質黃玉價值高于羊脂白玉。
第三節 古“玉石之路”
大家都知道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溝通了中國和中亞、西亞和歐洲,成為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外商人在“絲綢之路”上來來往往,伴著聲聲駝鈴,將絢麗、精美的中國絲綢帶到了西方……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絲綢之路”之前還有一條更古老的路——“玉石之路”。考古工作者證實,“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只有1600多年的歷史。由此證明,我國古代邊疆和中原、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和商貿交流的第一媒介既不是絲綢,也不是瓷器和茶葉,而是和闐玉。和闐玉打開了我國邊疆云中原、東方與西方交流的運輸通道,在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了絲綢。“絲綢之路”是借“玉石之路”這一古老的通道發展起來的,而和闐玉就是通過這條路源源不斷的向東西兩個方向輸出。因此說和闐玉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開路先鋒。
考古學家發現,古“玉石之路”往東的路線分南北兩條。北路由和田出發經葉城、莎車、英吉沙、喀什、庫車、阿克蘇、輪臺、吐魯番到敦煌;南路由和田經民豐、且末、若羌、米蘭、羅布泊、樓蘭、敦煌、安西到玉門,再由玉門到安陽河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傳播。往西的路線也有兩條:從和田出發,經喀布爾、依斯法漢、巴格達向西到伊朗、地中海沿岸;另一條路線在它的北邊,經巴爾夫、德黑蘭,向西北到達里海、黑海沿岸,直到伊斯坦布爾。
“玉石之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直到清代。在6000多年的歲月中,各國商人通過“玉石之路”將和闐玉傳入中國各地以及中亞和歐洲,使和闐玉馳名中外。“玉石之路”不僅為后繼的“絲綢之路”開辟了道路,而且在傳播東西方文化和藝術,溝通東西方經濟、科技文化交流中,不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若羌是古“玉石之路”的發祥地之一,它作為和田黃玉的主產地,有著名的黃口料礦,對古“玉石之路”的行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黃玉故鄉—若羌出產黃玉像大地的精靈深深地鑲嵌在氣勢磅礴的昆侖上上。
第四節 黃玉的種類
和田黃玉玉種按傳統觀念理解,可以分為原生和田黃玉和次生和田黃玉,次生和田黃玉又可分為:山流水和田黃玉,籽料和田黃玉,戈壁和田黃玉,原生和田黃玉專指山料和田黃玉,包括黃口料等,而真正體現和田黃玉名貴和稀有的是“熟透了”的和田黃玉籽料。和田黃玉的體積越大,純度越高,色度越正,其收藏價值也就越高。
黃玉基質為白玉,因長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鐵滲濾在縫隙中形成黃色調。根據色度變化可分為:板栗黃、老酒黃、蜜蠟黃、秋梨黃、皇帝黃、桂花黃、雞蛋黃、虎皮黃、蟹黃、黃花黃、米黃、葵花黃、黃楊黃、奶油黃、橘黃、象牙黃、金黃、姜黃、雪梨黃、土黃、淺黃、深黃等,而傳統觀念最能體現和田黃玉的玉色是板栗黃、老酒黃、秋梨黃、蜜蠟黃、皇帝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