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是羅布泊地區一種典型的地貌,亦稱“雅爾當”,原是羅布泊地區維吾爾族人對“險峻山丘”的稱呼。19世紀末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英國人斯坦因,先后來羅布泊地區“考察”,在其撰文中提到“雅丹”一詞,于是“雅丹”就成為世界地理工作者和考古學家通用的術語。“雅丹”是由“水退式層系”期在水和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形狀的土阜,“雅丹”地貌在羅布泊分布很廣,在羅布泊西岸有樓蘭“雅丹”和“龍城雅丹”;東北有“白龍堆雅丹”;東部有三垅沙“雅丹”,尤以羅布泊西北岸的“龍城雅丹”著名。這片風蝕地,面積約2600平方公里,是一片高大的風蝕土臺群,土臺高約10----20米不等。由于羅布泊地區常年風大風多,天長日久,土臺與溝谷星羅棋布,鱗次結比。在夕陽的映照下,土臺變幻出各種姿態,時而像一只龐大的船隊,氣勢雄偉,千萬只船鼓帆而來;時而又像無數條鯨魚,在沙海中翻滾騰舞,搖尾嬉戲;時而又像座座樓臺亭閣,斗奇竟麗;時而又像古城寨堡,爭雄對峙。置身于土臺群中,仿佛進入了撲朔迷離、異常深遠幽靜的大街小巷,面目皆是神秘、奇特、殼里的“亭臺樓閣”,使人沉思遐想、流連忘返。在古老的傳說中,往往把這里的“雅丹”稱作“龍城”。相傳遙遠的年代,羅布泊附近有個國家,其城之大:“朝發東門,幕達西門”(即從東門到西門要走一天的路),其國百姓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而國王卻花天酒地,驕奢淫逸,玉皇大帝得知此事,便扮作和尚下凡“化緣”,昏庸無道的國王僅施舍了一點鹽巴。玉皇大帝勃然大怒,調來鹽澤水(《史記》稱羅布淖爾為鹽澤)淹沒了這個國家,水退后出現了“龍城”;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過羅布泊地區,他在記文中寫道:“沿途盡是沙山沙谷,無食可覓,禽獸絕跡,行人夜中騎行……則聞鬼語……”(《馬可?波羅行記》),現今登高望去,“龍城”繁星般的土丘,有的拔地突立,傲視蒼彎;有的迤邐起伏,昂首翹尾。丘陵溝壑中,鵝黃色的沙堆綿延起伏,金波粼粼,恰似錦緞;闖入龍城,極易迷路,其間“亭臺閣榭”、“街巷通衢”,深邃幽僻。月白風清之夜,宿營“龍城”中,頗覺眼前景物,不是古城,勝似古城,使人悠然想起岑參的詩句:“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旌桿”。“雅丹”地貌區有極久遠的人類遺跡,在距今10000~4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干燥的氣候,閉塞的環境,使這里成了天然的“文物寶庫”。雖然中外考古學家在羅布泊發現了世人矚目的“樓蘭古城”、“土垠遺址”和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大量古代文物,這些遺址當年就建在“雅丹”凹地或高臺之上,但在世界考古學家們眼中,“雅丹文物”仍是一個未知數,都想前去探尋其中奧秘。走進“雅丹”,你就走進了一座國家地質公園,走進“雅丹”你就走進了一座天然國家歷史文物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